发布人:admin
发布时间:2023/06/20
6月15日,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,发布《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,对集合政产学研力量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加快建设产业强市进行全面部署。市委书记韩立明讲话,市长陈之常主持,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、市委副书记沈文祖出席。
建设产业强市,是南京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“四个走在前”重大任务的具体行动,也是在主题教育中推动重点事项和问题整改的重要举措。《行动计划》对南京市未来三年产业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明确和部署,就推动四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壮大“2+6+6”创新型产业集群主引擎,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,以及推动各区和重点板块产业能级跃升、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作出具体安排。
韩立明在会上作了讲话。她指出,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南京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,近年来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并进,产业链集群发展水平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。同时,全市产业体系整体还没有迈入中高端,产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还亟待提高。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”的重要部署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团审议时“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”的叮咛嘱咐,牢固确立制造立市、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,把创新引领、壮大产业、培育企业作为“头号工程”,以集群强链推进产业强市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“四个走在前”提供有力支撑。要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避免“脱实向虚”的误区,全力提升制造业规模、质量和能级,全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,奋力打造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;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用新技术、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焕发新活力;坚定不移突破有基础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,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,推动“2+6+6”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聚发展,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;坚定不移走开放合作之路,避免“搞产业链自我小循环”,在产业创新合作中找准优势、发挥优势,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。
韩立明强调,全市各板块、开发园区和自贸片区等开放平台、市属国企是产业强市的推进主体、责任主体。各板块要立足资源禀赋,找准主攻方向,坚持特色化发展、差异化竞争,当好产业强市建设排头兵;开发园区要在招大引强、集群强链上勇担当,在企业培育、创新赋能上走在前,在集约发展、提升效益上见实效,当好产业强市建设主阵地;开放平台要发挥制度创新和链接国内国际市场的优势,用好各类试点政策,集聚各类高端要素,当好产业强市建设新窗口;市属国企要承担好产业投资、资本运作、城市运营的重要职能,做产业投入的引导者、应用场景的提供者、产融结合的撮合者,当好产业强市建设生力军。市委市政府将坚持以产业论英雄、以项目论英雄、以实绩论英雄,进一步完善综合考核、赛马比拼等机制,不断激发各推进主体在产业强市中的动力活力。
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,是建设产业强市的基础支撑。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,韩立明在讲话中着重作了强调。她指出,南京一直坚持惠企助企利企,对企业家一直倍加珍惜爱护,全力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在资源供给上,我们一定让好项目建设无要素保障之忧;在政策落实上,我们一定坚持“制度”说了算,让政策更加务实具体、普及普惠;在营商环境上,我们一定把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放在突出位置,用专业规范的服务保障企业专心做事、安心发展,不断增强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。
陈之常强调,要锚定主攻方向抓落实,筑牢支柱产业“压舱石”,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;壮大创新型产业“主引擎”,持续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;推动现代服务业“提质效”,构筑面向未来的服务业发展新优势。要紧盯重大项目抓落实,强化项目招引,全力争取一批标志性项目签约落地;攻坚项目建设,加快形成高质量的投资增量和产业增量;提升园区承载力,发挥好园区在产业强市中的“主阵地”作用。要聚焦为企服务抓落实,把支持和服务企业作为产业强市建设的关键抓手,持续壮大优质企业矩阵,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,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,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要突出改革创新抓落实,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,积极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,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、资本与产业双向赋能、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一流产业生态。
会上,与会领导为2022年度全市地方税收综合贡献十强企业、工业总产值十强企业、服务业营收十强企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企业,以及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代表授牌或颁发证书。南钢、翼辉信息、南瑞、先声药业、硅基智能、汇通达等企业作交流发言。江北新区、溧水区、江宁开发区、市规划资源局作表态发言。
市委常委,副市长,江北新区、各区、市有关方面主要负责同志,部分驻宁高校、科研院所负责人,各类企业和机构代表等参加。